校级一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类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课程负责人:巫桂英
课程成员:张普安,杨高强,徐凤,张舒敏,吴露,臧海涛,伏丽敏
课程立项时间:2023年
课程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专业主干课,是一门研究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至今的中国文学发展演变历史及创作成就的学科。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现代(1917—1949) 文学部分即《中国现代文学》,也包括当代(1949—至今)文学部分即《中国当代文学》。它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也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除了提供详实的文学知识外,更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承传历史文明,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系统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增强学生鉴赏与分析批判能力及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生活和文学的感受能力。作为一门建设中的一流课程,本课程建设具体内容如下:
1.建设目标:《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具有课程历史长、教学传统久的特点,也形成了课程体系相对稳定、教学方法和理念相对固化的特征。伴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便利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课堂教学难以再凭借教材的权威来满足知识传播的需要,再加上当下的知识碎片化情形,更让依托教学资源建设和创新课堂模式为主要方向的课程改革成为专业教学的紧迫趋势。近几年来,本课程团队在校院两级主导的培养方案修订和打造一流课程建设目标的指导下,做了大量前期的课程改革工作,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此基础上,本项目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的目标具备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重点完成线上课程建设。以制作课程视频为主要方向,通过可视化形态构建贯穿百年现代文学史的重点知识谱系,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平面、固态转变为多维、动态,预计制作课程视频时长不少于400分钟。
其二,整合课程资源,优化线下课程教学模式。将线上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教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教研和科研成果等进行整合共建,形成课程教学创新的合力,发挥线上课程和线下教学之间有机融合、互文共生的混合式教学效果,从而真正构建出具有特色、富有成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其三,突出应用型和实用性,打造原创精品课程建设成果。以校级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构建团队教学创新型管理模式,实施以校本课程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建设、课程队伍建设的“三位一体”一流课程发展目标,力争创建更高级别的一流课程建设项目。
2.思路方法:线上和线下课程都突出学生作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其中,线下课程采用主体五步式教学模式,具体就是:听——读——解——讲(写)——评;线上课程采用以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学模式。本项目实施的重点内容即视频课程建设主要包括三大板块:一是现当代文学发展脉络的讲解视频(主讲教师录制),二是现当代文学阅读资料库和作业库(主讲教师筹建),三是中学名师讲堂视频(现当代文学作品讲解)。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为:通过线上视频课程的学习与同步跟练,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文学发展脉络,搭建文学知识体系,掌握解读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未来作为语文教师的基本技能。本项目的具体实施拟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努力:
(1)优化教案,开发教材资源:通过优化教案,将围绕“文学史”、“作品选”、“专题研究”三个板块所开设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划定边界,分清主次,通过引入或编写教材,来更好地支撑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2)改变观念,理清课程逻辑:在观念上突破“文学史”中心论,将“史论”、“作家论”、“作品论”、“学术现象论”明确为各自开设课程的中心,在课程体系中各有目标定位,明确各课程的教学重心。
(3)主动作为,丰富线上课程:在线上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资源内涵,丰富线上资源的形式,转变以往将“线上”仅仅作为教学补充的认知观念,真正把线上课程作为整体教学的重要构成而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4)不断学习,提升教学技能:通过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技能,掌握并运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调动师生配合教学的参与度,充分发掘课堂内外的教学方式。
(5)拓展视野,创新教学目标:积极结合课程思政、职业教育、审美教育等育人理念,拓展教学目标的视野,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和强调对思想观念、文化素养、职业技能、问题意识等目标要素,以目标为导向对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调整。
3.创新之处:
第一,突破线上课程应用的简单化、程式化拘囿,真正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和作用。所谓“混合式教学”,简单理解既是“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的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使用在线平台学习,或者让教师去建设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开展花样翻新的教学活动,而是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和学生学习的深度。
第二,探索“混合式教学”同举并重的实践模式。在目前的研究探索中,“混合式教学”具体的实践要求是通过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开展教学,将“线上”教学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对“线下”教学起到课前支撑、课后延伸的作用,从而分化传统课堂教学的压力和矛盾,改变以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使用讲授而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认知参与度不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结果差异过大等问题。
第三,立足校本课程,构建具有原创实用的课程理念和机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具体来说是obe 教学理念为理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文学素养为目标,师范生技能训练为辅助,本课程打破传统文学类课堂的教师讲课学生学习模式,采用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实践为主,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考核方式上也由传统的四六开(平时成绩40%+期末考核60%)转变为六四开(平时成绩60%+期末考核40%)或者五五开,减少期末考试知识性识记类的分值,注重平时课堂内外的学习积累。
4.
预期成果:
以“混合式教学”为导向可以促进课程体系的综合改革,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实现“混合式教学”来解决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如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的矛盾、线下课堂教学的有限性、组织教学活动的效能不足、以及如何更好地适应网络化教学形势需要等问题。
课程建设完毕之后,预期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爱好会增加;对文学作品的文本解读会熟练并深入;对作品讲解会比较得心应手;对文学的各种题材能熟练把握,能日积月累提升文学素养。
5.建设基础: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中国现代诗歌精读》为第一批校级一流课程。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中国现代小说精读》为第一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已有自编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稿》。
正在筹备精读教材,录制的课程资源也是教材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