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探访邓家坡村:滨江“小长城”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标
长江水从葛洲坝奔向宜昌,途经屈原故里——秭归时,有一条童庄河注入长江。童庄河与长江交汇前,蜿蜒流过的8000亩脐橙种植园,将邓家坡村包裹在山地果林里。
步入果林,其间矗立着一座状似“小长城”的仿古城墙建筑,从山顶向下俯冲,临江时又拐了个弯,向着另一侧延展出去。全长580米的“小长城”,远远观之,甚是显眼。
邓家坡村党总支书记兼村主任何宝良对前来该村“三下乡”的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师生们介绍道,这段仿古城墙,既是文化传承的一个地标式建筑,也是该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尝试。
何宝良说,城墙的原型是邓家坡村原东门头古城墙。
据《邓家坡村志》记载,三峡蓄水前,考古发掘出我国古老的城背溪文化——东门头文化遗迹,数说着7000多年的文明史。
东门头古城位于邓家坡村北部。发掘于古城北门外江边的“太阳人”石刻,迄今七千多年,成为村之现宝、“国之重器”。东门头古城历史悠久,历经东周,后宋、明、清均在此筑城。三峡考古称之为“明城”,《秭归县志》称之为“宋城”。
经考古发掘,古城城内面积 21万多平方米。城垣构筑坚固,围长1920米,城墙用不规则石块构,石灰勾缝,外粉刷石灰布局呈马面结构。城门平面呈八字形,用不规则石块平铺而成。东西南三面城墙依山顺势而筑,在低平凹缺处用石块砌筑加高而成,北城用石块垒就。 ——摘自《邓家坡村志》
何宝良介绍,为了记述历史、向先辈致敬,邓家坡村采用这种仿古城墙建筑来还原古城风貌,让来自远古的记忆在邓家坡人心中传承。
“从现实层面看,修建这段城墙,也方便村民们从山顶走捷径路下山,方便老百姓们的出行。”
修建“小长城”的第三个初衷,是为了方便游客们来果园“打卡”,助农增收。何宝良说,“小长城”建在临江果园里,远近开车过路的、乘船渡江的,看到这处建筑就会开车或移步过来,登临体验。除了饱眼福也要饱口服,见到金灿灿黄橙橙的“伦晚春橙”,不免心动会买一些,“随便给个五块六块一斤还不用还价,既饱了游客口福也造福了果农,极大提升果园的附加值,为农民增收提供直接通道。”
登“小长城”,近瞰童庄河(右侧)、远可眺长江(左前方)
7800年前,邓家坡先人创造了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城背溪文化。7800年后,一棵老树养活一家人、一颗新橙造福一个村的柑橘文化,以及世纪创举的移民文化,都在讲述着邓家坡村的故事。“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村干部,传承历史也是我的责任。”何宝良说。
“小长城”临江出口处,围挡着一片地。何宝良告诉我们,这是村里准备建设村史馆的规划用地。将来,游客们可以在这里看到楚文化、桔柑文化和三峡移民文化的展呈。
采访:江诗琪、刘超、杨金沆
撰文:李晓银、杨敏月
图片、视频:王国栋、杨传晶
指导老师:樊国生、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