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湾山寨传文脉 推普实践谱新篇
7月14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推普弘文,同心筑梦”实践团在刘琦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酉阳河湾山寨,开展文化探访与推普实践活动,先后探访河湾村的彭氏宗祠和摆手堂,实地参观土家吊脚楼建筑群,走访“柚子龟”非遗传承人,以实际行动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与通用语言推广。
探访宗祠摆手堂,溯源民族根脉。实践团首站走进河湾村彭氏宗祠与摆手堂,开启文化寻根之旅。彭氏宗祠内,斑驳匾额、古老族谱与传世器物静静陈列,队员们在与村民的普通话交流中,梳理出土家族迁徙发展的历史脉络,家风故事里藏着世代相传的处世智慧。相邻的摆手堂作为祭祀与民俗活动核心场所,虽不见往昔族人跳摆手舞的热闹,却能从梁柱纹饰与场地布局中,触摸到民族信仰的温度,感知集体记忆里的文化基因。
(图为同学认真学习土家文化 李轶萱 供图)
(图为同学们于摆手堂合照)
考察吊脚楼群落,解码建筑智慧。离开宗祠与摆手堂,实践团深入山寨核心区,探访土家吊脚楼建筑群。这些依山傍水的木质建筑,以石为基、以木为骨,“走马转角楼”的独特结构既适应山地地形,又暗含防潮抗震的生活智慧。队员们用普通话向村民请教建造技艺,记录从选材到上梁的每道工序,更读懂了这些建筑作为土家族聚居史载体的深层意义——一砖一木都在诉说着与自然共生。
(图为土家建筑 张雨涵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村民请教和推普 李轶萱 供图)
拜访非遗传承人,共话文化传承。实践团专程走访“柚子龟”制作技艺传承人。在工作室里,队员们全程观摩从柚子选材、去皮修整到雕刻成型的过程,了解到这一技艺源于土家族对自然的敬畏,承载着祈福丰收的民俗内涵。交流中,队员们用标准普通话细致询问技艺细节,向传承人讲解推普政策如何助力非遗传播,双方达成“以语言为桥,传文化之美”的共识,让古老技艺在顺畅沟通中更添传承动力。
(图为柚子龟传承人为同学们讲解 张雨涵 供图)
(图为同学们与柚子龟传承人集体留影)
此次河湾山寨之行,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普通话既是便利沟通的工具,更是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钥匙。当国家通用语言与方言土语和谐共生,当现代传播方式与古老技艺交相辉映,深藏于山水间的文化瑰宝便能跨越地域局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作为青年实践者,大家表示将继续以语言为纽带,串联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让乡土智慧在通用语的传播中焕发新彩,让民族文化根脉在交流互鉴中愈发茁壮。
通讯员 秦怀张 李轶萱 向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