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⑤|尚仲敏:让诗歌变成生活的调味剂
诗人简介:尚仲敏,诗人,“非非诗派”创始人之一,1985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机系。大学读书期间,发起“大学生诗派”,主编《大学生诗报》。1986年参与发起“非非主义”诗歌流派,任《非非》诗刊评论副主编。80年代先后发表《对现存诗歌审美观念的毁灭性突破》《反对现代派》《为口语诗辩护》《向自己学习》等重要诗论。在国内率先提出“口语诗”写作,是“第三代”诗歌运动的主要批评家和理论家;同期写作的诗歌作品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著有诗集《歌唱》《风暴》《始终如一》等。
10月12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名家进校园——大师写作课”吉狄马加诗歌讲座活动在文新学院举办。尚仲敏先生作为学术主持,在沙龙中分享了自己对诗歌的体悟。随后尚先生接受文新融媒体采访,聊起他与诗歌的故事及对生活化诗歌的见解。
在平凡中发现诗意,用诗歌注解生活
尚仲敏,这位在上世纪80年代崭露头角的诗人,在诗歌中可以用“一万种比喻”赞美少女,也能用“春季还没来临,我们的眼睛,却结上了一层薄薄的冰”来描写分手的情景。他的诗歌中没有晦涩难懂的言语,只有对生活的体验和深刻洞察。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诗歌似已成为一种奢侈的享受,但在尚仲敏笔下,却成为一种调味剂,为忙碌的日常增添一抹亮色。
访谈现场,尚仲敏谈到自己与诗歌的缘分时仍显激动。他用手比划着,眼里充满对那段纯粹时光的追忆。“我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个数学家,并不是什么诗人或作家。大学的时候我很喜欢踢足球。一次踢完球回去的时候下起了大雨,我突然就很想写东西。那时我还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在大雨中踢足球,突然有一种想要表述的冲动,然后就写了人生的第一首诗——《足球,我的上帝,我的伴侣》,一气呵成,很幼稚,谈不上什么语言技巧,就是把想写的写了下来。”
尚仲敏先生接受采访
从第一首“幼稚诗”开启创作,尚仲敏渐渐在诗坛崭露头角。从重庆大学第一个文学社的创办,到“非非主义“领军人,尚仲敏以其独特的“口语诗”风格,将诗歌带到大众生活中。就像在诗歌《水仙花》中写的,“水仙花,我和你一样不耐寒,心一冷就死,向往阳光。”稀疏平常的日常,简单直白的表达,在诗人笔下有了细腻动人的诗意。正如他在《对现存诗歌审美观念的毁灭性突破》中所提出的,“诗歌应该回归到语言的现场,用最直接、最真诚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考。”
谈到生活化诗歌理念,尚仲敏说:“我们都是凡人,那就写凡人自己的生活。诗歌的口语化就是把语言从抒情、修辞等官方话语中解放出来,直截了当的口语是最能直达读者内心的语言。”
在简单中发现美,在平凡中发现非凡
尚仲敏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现实的观照。作品中,既有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也有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青年诗人周焱在读尚仲敏诗集后评价道:“‘放荡不羁的人将不可能把纯洁的崇高完成。’歌德的这句诗用于尚仲敏的好诗中同样适用。尚仲敏的放荡不羁,形式无限,但大多数时候包裹严肃的衣裳。”在尚忠敏的代表作《卡尔.马克思》中,他说“卡尔·马克思穿行在欧洲人之间,显得很矮小,他指指点点,他拥有整个欧洲乃至东方大陆。”在《献给重庆的抒情诗中》他说,“就这样,直接点好吗?在重庆活着和在成都活着。前者勾引得不认真,后者失身的太随意。”在《我们谈起冬天》中,他说“如果你没有这样的经历,凭什么给我谈起冬天。”在《渴望生活》中他说“以前的一切算不了什么,最重要的是,人应该和人在一起。”……
简单直白的表达,能感受到诗人对传统诗歌形式的突破。用幽默与反讽的艺术手法,对日常生活进行诗性发掘。诗人在简单中发现美,在平凡中发现非凡。
在尚仲敏看来,诗歌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他喜欢用诗记录时代的变迁,也用诗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他说:“诗歌是整个人类精神传承的最好最顶级的载体,无论哪个时代,那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们都是需要诗歌的。”
寄语学子:岁月悠悠,写诗步履不停
尚仲敏的诗歌,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生活的创新。
在与尚先生的访谈中,笔者感受到诗歌最纯粹的美好。对于年轻的学子和诗人们,尚仲敏先生认为,“年轻人是很有才华的,要坚持阅读,读自己喜欢的诗,要多看多写。一旦选择了写作就要坚持,不能写过一两首好诗就放弃而不坚持。”
对热爱文学的学子们,尚仲敏先生还希望同学们发挥团体的力量,多举办一些活动,相互交流,当初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没有那时的交流就没有现在写作的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跟随尚仲敏的诗歌,在日常点滴里发现生活的诗意,用文字记录美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采访撰稿:包诗柔
摄影摄像:周瑾萱、曾琳
指导老师:樊国生 黄欢
策划:陈婷婷